3月16-17日, 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和全国深部真菌感染学术会议组委会联合主办的“2017国际医学真菌新进展学习班”在北京顺利举办。在中外专家的一篇篇精彩报告中,在各位同道的积极配合和互动中,为期两天的学习班精彩而圆满,那些新鲜干货来袭的瞬间,一起回顾吧。
学习班合影
@ 中国.北京
李若瑜 教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医学真菌学概论
李若瑜教授用深入浅出的语言为大家介绍了真菌的分类与命名及基本特性,如常见病原真菌的菌落及孢子形态、真菌的有性与无性繁殖、真菌鉴定的关键点等。据粗估,我开云体育官网国每年大约有180万例威胁生命的真菌病例,越来越多免疫缺陷宿主和耐药菌株的出现使得真菌感染领域面临巨大的挑战。因此,医学真菌学面临的主要任务仍是真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而通过学习医学真菌学了解相关病原真菌的特性对于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至关重要。
汤一苇 教授
美国纽约斯隆-凯特琳肿瘤纪念医院
用于发现和鉴别重要医学真菌的分子技术
首先,汤教授为大家呈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病例,一位73岁有前列腺癌病史的老人突发强直性痉挛,却经过真菌PCR扩增和测序后最终确诊为皮炎芽生菌感染。这一病例再次证明了分子生物学方法在发现和鉴别重要医学真菌中的重要性。
在简要对比了传统真菌实验室方法和分子方法之间的差异后,汤教授为大家介绍了很多种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发现和鉴定真菌病原体的方法,如AccuProbe 探针技术、PNA FISH 探针 、实时 PCR、广谱 PCR 和测序、多重 PCR和微阵列 、多重 PCR和磁共振、多位点、广谱 PCR电喷雾质谱技术等,每一种方法都有各自的利弊,使用时需慎重选择。
余 进教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医学真菌学实验室检查法
余教授就目前主要的真菌实验室检查法热血战役!欧洲热门豪门大战,尽展拼搏:真菌镜检、真菌培养、真菌鉴定、组织病理、血清学方法、分子诊断以及MALDI-TOF MS进行了详细说明。并强调了样本量、样本处理及培养温度对提高真菌培养的阳性率的重要性,同时也应注意区分判断培养菌和致病菌。在基于核酸分子生物学鉴定中,余教授指出,常用于测序基因有ITS区(真菌内转录间隔区)28SrDNA、elongation factor延长因子、ß-tubulin 微管蛋白、calmodulin钙调蛋白等,不同种属所选基因不同,所得序列需要与两个或两个以上真菌基因数据库比对,才能得到可靠鉴定结果。
Wun-Ju Shieh(谢文儒) 教授
美国CDCInfectious Diseases Pathology Branch
真菌感染的病理诊断
Wun-Ju Shieh教授以病理专家的视角为大家讲述了组织病理学在真菌感染诊断中的重要价值,具体阐述了飓风袭击后出现的真菌感染病例的诊断过程。对组织病理学中常用的H&E染色,特殊的嗜银染色法(GMS)、过碘酸锡夫染色(PAS)、粘蛋白卡红染色以及Masson—Fontana氏黑色素等染色法等均进行了介绍。同时还介绍了应用免疫组化方法以及电子显微镜和分子手段结合来进一步进行真菌感染诊断。
李厚敏 副教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流行病学及皮肤表现
李教授阐述了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定义和危险因素,详细讲述了念珠菌、隐球菌、丝状真菌、曲霉、接合菌、镰刀菌、肺孢子菌等常见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系统性真菌感染的现状、诊断路径。对侵袭病念珠菌病、侵袭性曲霉病、隐球菌病、皮肤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病、毛霉病、皮肤癣菌的侵袭性感染等常见侵袭性真菌病的皮肤损害特点、感染现状、临床类型、组织病理、真菌学检查等进行了详细的阐释。
沈定霞 教授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酵母菌鉴定原则
沈定霞教授讲述了医学上重要酵母菌分为念珠菌、隐球菌、毛孢子菌、地霉、红酵母、马拉色菌。并不是所有的酵母菌均需要鉴定到种,以下几种酵母菌需要鉴定到种:所有带荚膜的,特别是格特隐球菌热血战役!欧洲热门豪门大战,尽展拼搏;所有来自正常无菌部位的标本,如血液、脑脊液等热血战役!欧洲热门豪门大战,尽展拼搏;来自严重疾患、免疫受损或怀疑真菌感染患者的标本;初次分离见有大量的纯种酵母菌;连续多次从相同来源的标本中分离得到的酵母菌,并对以上几种酵母菌的鉴定方法、显微镜下的形态和鉴定流程等进行了详细介绍。
李若瑜 教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丝状真菌鉴定原则
李若瑜教授详尽地讲解了孢子发生方式在丝状真菌鉴定中的重要性。主要是芽生型分生孢子发生方式及丝裂型分生孢子发生方式等。结合各类菌的形态特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希望大家在工作中掌握孢子发生规律。李教授介绍了目前推荐的结合形态学和基因型的方法对真菌进行多相性鉴定的原则。DNA序列作为常规真菌鉴定的一部分适用于形态不典型、不产孢、表型非特异或模糊、需要准确鉴定的特定菌株。目前真菌鉴定的最实用和经济高效的方式就是形态和基因型相结合的分析。
余 进 教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真菌鉴定总结及菌名更新
余进教授描述了常见致病真菌的菌落形态、显微镜下的基本结构、产孢方式等,如酵母和类酵母、黑酵母、皮炎外瓶霉、棘状外瓶霉、毛霉目真菌、共头霉、丝状担子菌、普通裂褶菌、产生分生孢子的丝状真菌、卡氏枝孢瓶霉、枝孢霉、疣状瓶霉、裴氏着色霉等等。在介绍常见致病真菌的种属鉴定时,特别强调了“one fungus one name” ,并提议重要的医学真菌保留广泛应用的名称。
万喆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实验室操作及重要真菌形态见习
万喆老师和余进教授一起带领学员们进行了重要真菌形态见习。此外,还通过播放视频的形式,向大家展示了真菌实验室标准规范的操作流程。
王辉 教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试验
王辉教授为大家介绍了酵母样真菌以及丝状真菌的药敏试验,如纸片扩散法、微量肉汤稀释法、浓度梯度法等,指出CLSI近期主要任务是推出ECV(流行病学临界值),ECV是?个菌种的特征、???个属的特性,它是“野?菌株MIC的上限”,?获得性耐药,可用于帮助检测敏感性降低的菌株。而 CBP(临床折点)是用来区分“可治疗组、?可治疗组”的。王教授还为大家带来一些CLSI和EUCAST关于酵母菌以及产孢丝状真菌微量?汤稀释法的操作以及结果判定的对比分析,让大家深感获益匪浅。最后,王辉教授做出总结,真菌的鉴定重于药敏;念珠菌有折点,大多丝状真菌没有折点;ECV能够将真菌分为野生、非野生两种类型,肉汤稀释法为金标准。
王睿 研究员
解放军总医院药物临床研究中心
抗真菌药物及其应用
王睿教授从分类、PK/PD、副作用以及抗真菌药物的相互作用四个方面对抗真菌药物进行了系统的讲述,使大家对于临床中的抗真菌药物及其应用有了更深的理解。王教授指出根据PK/PD可将抗真菌药物分为浓度依赖性药物,如两性霉素B 、棘白菌素类;时间依赖性药物,如氟胞嘧啶;以及介于浓度依赖和时间依赖之间的药物,如唑类抗真菌药。浓度依赖性药物对致病菌的杀菌作用取决于峰浓度,有较好的PAE(抗生素后效应);时间依赖性药物抗菌作用与同细菌接触时间密切相关,无PAE或很短;而介于浓度依赖和时间依赖之间的药物与时间有关,PAE 或T1/2较长。
Prof. Chester Ray Cooper Jr.
扬斯敦州立大学
Study strategies on fungal virulence
Cooper教授为大家带来两个主题,一个是采用大蜡螟来对马尔尼菲青霉临床株进行毒力评估,另一个是Fonsecaea monophora在大蜡螟及小鼠体内的毒力比较。第一个实验结果表明大蜡螟模型能够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评估不同临床菌株的毒力,可在大蜡螟模型中观察到青霉菌不同菌株表现出不同的毒力。第二个实验中,F. monophora在大蜡螟中的毒力与在小鼠中的毒力表现截然相反, Cooper教授指出在这些存在矛盾的结果未得到合理的解释前,我们分析试验结果时需要特别的谨慎 。大蜡螟使用经济以及操作上的优势使得它是一个研究真菌毒力非常有吸引力的模型,此模型具有检测病原菌毒力的潜力。这为国内的真菌科研工作者带来病原菌研究的新思路与方向。
张逸,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性病科博士研究生
赵荣欣,曾就职于上海长征医院
(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授权)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优麦医生APP
发表评论